職涯探索

個人品牌建立-「當你拿掉稱謂後,是什麼?」,讓你的名字成為名片

賽門・西奈克(Simon O. Sinek)是美國的知名作家跟演說家,他在TED的演講「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」有千萬的點閱率。而在他的談論領導的著作《最後吃,才是真領導》書中提到了一個故事。

有次他在某個論壇上聽到一位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的演講,副部長說他前一年也參與同樣的論壇,當時身為副部長,搭商務艙抵達,降落後有專人接送到飯店。抵達旅館後換另一組人接待,一切都安排得服服貼貼,要咖啡的時候就有專人恭敬送上高檔磁杯裝著的上檔次咖啡。然而,同樣的活動,他才隔一年繼續參加,卻變成經濟艙往返,自己坐計程車到旅館,待遇可說是天壤之別。

他思考之下重新體會到,去年的服務根本不是因為「他自己」的關係,而是因為他有個頭銜。如果少了這個職銜,他誰也不是,連要一杯咖啡,都只是被服務人員指著角落的咖啡機,要他用保麗龍杯子去裝。

這位前副部長最後總結:「人可能會因為我們的職務或地位,給我們許多方便、好處等等。但他們給的其實不是你,而是你擔任的角色。等你脫離這個角色,他們只會把這個磁杯給那個取代你的人。我們都只是江湖的過客。」

當你沒有稱謂的時候

「當我們沒有了稱謂,我們是誰?」這個命題其實就是個人品牌經營中貫穿始終的核心關鍵。許多人在職場上都在追求更高的職位,因為在企業組織這樣封閉的社群中,成就只能用收入跟職位來衡量。

當然,成為大企業的高階主管,的確能獲得一定程度的聲譽,因為能爬到相當程度,代表了自己的能力跟性格在組織內已經獲得認可。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另一方面思考:怎樣證明一個人的領導能力夠好呢?就是當他沒有職稱後,他能有十足影響力。

我們要讓自己的名字成為自己的名片,如果只能倚靠大量的頭銜讓人定義你、認識你,那麼其實大眾認識的不是真正的你,而只是那個稱謂,他們敬畏的也不是你,還是那個稱呼而已。這也是為什麼個人品牌塑造在這個時代更加重要,因為人們已經不再只是用你的稱謂去思考你是怎樣的人,更多的是他人怎樣評價你。

聲譽比職位更重要

在這個時代,聲譽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職位。同樣在組織內,擁有職位不一定就擁有實權,要能夠使喚得動人,才算是有影響力。而人家聽不聽你的指揮,更重要的是他信不信任你,你的影響力有沒有大到他願意以你的意志為依歸(無論是否願意)。我們都遇過一些人位居高位,但是名聲很臭,也聽過某些企業主的聲譽很差。此等人物即便坐擁大筆財富,也可能是在網路上一有新聞就被罵翻的。這樣的個人品牌就十分負面。

那要怎樣建立自己的聲譽呢?巴菲特說過,一個成功的CEO需要兩個必備的技能,那分別是「演說」,以及「寫作」。這兩者也是建立個人品牌的重要關鍵能力。而演說又進一步的衍伸出「簡報製作設計」的能力。

所以除了專業技能,「演說」跟「寫作」的能力也是個人品牌經營中最重要的關鍵技能。這兩者也都圍繞著「說故事」這個核心主題。所以不論你的專業領域是什麼,想展示自己的技能都得學好這兩者,才可以塑造出良好的個人品牌。把寫作跟演說也列入自己的能力加強計畫吧!用前面章節提到的成長型思維跟刻意練習,讓自己成為一個大演說家跟故事王。

寫作跟公眾演說兩者都是一種分享的概念:分享自己的故事,讓大家認識你,所以也是個人品牌塑造中溝通的重要一環。透過演說跟寫作,這兩者能讓我們持續的曝光,也能透過分享自己經驗跟思想體系去賦能他人。

資料庫夠多才能講話有料

Photo by Bogomil Mihaylov on Unsplash

而不管是要練好演說跟寫作,還是建立自己的好名聲,都首先要成為一個「有料的人」,別人家才會佩服你,願意成為你的忠實粉絲。所以知道的訊息比別人更多,同時樂於分享,又樂於幫助他人,就是讓自己名字成為一個亮麗名片、建立聲譽的好方法。

這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腦子要有東西,想要腦子有料,最好的方法還是閱讀。知道的事情越多,人家越喜歡跟你來往、交談。所以來大量閱讀吧!每周抽出一定的時間,讓自己脫離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力、不斷湧現訊息的手機小框框,找個舒適的地方,或許是你的房間,也可能是街角咖啡廳,開始閱讀紙本書。每一本書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消化,經過作者、編輯、校閱等等人的嘔心瀝血,才能產出。

相較於網路速食的爆炸量訊息,書籍的溫度更能讓人沉澱自己。任何的成功者都有閱讀的習慣,不管是巴菲特、比爾.蓋茲,還是其他國內外的政商名人,即便工作再忙也會抽出時間閱讀,並且捨得投資自己,購買紙本書籍。雖然網路上很多說書的音頻或者影片,但是真正沉澱自己,吸收反芻內容,這樣最能有產出。

我們也要有跨界的精神,各種領域都可以涉獵,不一定要侷限於自己的專業領域。尤其在這個AI跟大數據等新名詞充斥的未來世代,我們要更具有人文素養,這方面也是閱讀可以帶來給我們的。

寫下閱讀心得,不斷反芻內化

閱讀的時候,許多人是順著看過一遍,就束之高閣,這是很可惜的。我們不只要眼睛看過,還要進到心裡。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,在這裡分享我的方法。我一本書會看過三次,第一次是快速翻閱,先研究目錄,找到自己特別有興趣的部分,然後透過快速翻閱的方式來建構自己心中這本書的架構,大略抓住每個章節的要點。

第二次我會開始細看,但在第一次翻過時沒興趣的部分,就會簡單帶過(真的有很多書的部份內容是湊字數的),反覆咀嚼那些我認為是重點的地方。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為什麼會這樣想?他想給讀者帶來什麼?我對這樣的觀點又有什麼看法?認同還是反對?有其他跟他類似或者相反的意見嗎?

第三次閱讀前,我會先拿出白紙,開始「描繪」出這本書,寫下幾個我認為從中學到的關鍵要點,然後試著用心智圖圖像化這本書,讓他立體化,同時寫下心得。也開始思考:書中我所到的事物,在什麼場合可以應用?可以跟誰分享這樣的訊息?這過程我會發現,好像有些地方我的印象模糊了,那就趕緊再拿出書來補強一下。透過這種方式,可以真正讓書的訊息進到腦子裡。這之後思考哪個議題時,想到哪本書,在拿出來翻閱想想。

我每年會超過百本的書籍。從高中開始,大家對我的印象就是愛看書。我高中是個很愛鬧事的壞學生,不喜歡念教科書,但是總是會有一堆課外書堆在教室裡。在念ITI時,很多第一次到我宿舍房間的同學,看到我書櫃滿滿的書,都是說「唉唷,何則文你怎麼這麼多書啊?」甚至我常常變成小圖書館,借出書給朋友。閱讀原本只是我的興趣,但是我後來發現,我能夠斜槓、出書、演講、寫作,這些養分其實都來自閱讀。

所以我認為要擁有良好的名聲,一定要先自已夠有內涵,再來是性格要能受人尊敬,而充實內涵的方式就是閱讀。相較坊間許多的說書音頻,我更喜歡聽廣播節目訪問作者本人或編輯,或是邀請相關學者談論某一本書籍。這些廣播檔在Youtube等頻道都可以找得到,聽完以後你可以試著找到原書去閱讀,也進行我上面所說的三次閱讀法,讓知識內化到你心中。不要讓書只看過一次,每本書都值得多次閱讀。

用知識內涵建立知名度

我們要如何在職場或者公共場域建立自己的知名度?就是透過演說跟寫作,而這兩者都是一個傳播的媒介,最重要的還是我剛剛所說的腦子有沒有料。所以給自己一個功課試試看:每個星期逼自己看一本書,不要給自己限制,什麼領域的書都看看。然後試著把這本書的內容內化成知識,透過寫作、演說輸出,或許你當前的職業沒有太多演說的機會,那試著跟朋友、同事分享。

這樣你的內涵就能慢慢展現出來,聲譽也因此能體現在外。這是我認為建立聲譽的一個快速捷徑之一。當你的朋友、同事,或者上司,知道了你原來這麼有學問,相信你的機遇也會多了。

個人品牌傳播的ASAP步驟

回顧我們上述所說的,我們可以歸納成ASAP法則。首先,要有專業成就;而在達到專業成就的過程中,你自身的經歷跟透過閱讀吸收的知識,也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。然後再試著透過書寫的方式將所思所想歸納整理,同時分享給他人。有了內涵以後,就有更多機會登台,更有效地傳播自己的理論。

一個成功的個人品牌塑造,不會只是當理論與知識的「追隨者」,更是一個「引領者」,創造出屬於自己與眾不同的理論。如果只是轉述前人所說,充其量只是一個整理者。像羅輯思維的羅胖,他雖然以說書起家,但是他在說書的過程中建構出了屬於他的世界觀與知識體系,而這套他個人的腦中小宇宙才是粉絲所熱愛的。這也是為什麼說書的人有千千萬萬,真正因此而出眾的人卻不多,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。

本篇出自何則文著作《個人品牌》,未經授權許可請勿任意轉載。

除了頭銜以外,為自己的名字加值

立即報名直播課程

看課程內容

想固定吸收未來力嗎

訂閱沙發練習室,每兩週會有更新的內容

您的訂閱需求已成功送出!
無效的電子郵件,請重新輸入

想固定吸收未來力嗎

訂閱沙發練習室,每兩週會有更新的內容

您的訂閱需求已成功送出!
無效的電子郵件,請重新輸入

Explore the latest posts

Subscribe to receive the latest blog posts and updates.

您的訂閱需求已成功送出!
無效的電子郵件,請重新輸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