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考移民好像是朋友之間飯餘茶後的話題,然而要移居海外非易事,因此不少港人會考慮留學,提升自己的職場實力,再在當地求職,然後成長久居民。相信大家也會想了解是怎麼一回事,我們找來Ally Blah Blah分享她在荷蘭留學文化,了解多一點,然後多一個選擇。
相關文章:
【移民荷蘭】學費低於歐元$18,000/年 留學四大法則 | Ally Blah Blah
【移民荷蘭】先留學再搵工 出發前四大考慮要素 | Ally Blah Blah
荷蘭閱讀風氣強 「低頭族」多
荷蘭讀書辛苦嗎?這邊的教育質素高,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全賴當地良好的學習及閱讀風氣。
不知道大家有無留意?,在香港搭車見到好多低頭族。在荷蘭一樣會有低頭族,但更多的是看(電子)書的乘客。在荷蘭好多學生都會自覺讀書,平日玩還玩,但認真讀書時一點也不輕鬆。
臨近考試季節的時候,不時會見到自修室外大排長龍。當年讀國際關係時,每星期有大量的readings要慢慢「煲」,連牛津畢業的同學都忍不住話在「牛津讀書都冇咁辛苦!」不過,不一定每個科目都有需要大閱讀量。
另外,荷蘭的老師對於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要求好高。在當地上課時有不少討論,需要學生積極發言,同一般華人教育有一定的分別,都需要時間適應。雖然筆者辯論隊出身,但這邊的教授依然會「想你再批判一啲」,不斷從旁提昇要求。
加上,華人習慣「畫公仔唔使畫出腸」,好多事情會點到即止,在荷蘭就未必合適。所以無論是閱讀量、學習模式及思維模式,都與香港大不同。如果從小到大適應填鴨式教育,來到荷蘭這邊就相對較吃力。 不過,荷蘭人非常樂於助人,互相幫助的風氣好強。在這裡讀書,身邊的大部分學霸都好樂意指導。
筆者寫論文的時候非常狼狽,幸好有幾個超強的學霸一次又一次地幫我review再給comment,否則篇論文真是「凍過水」⋯⋯
社堂文化:要有飲酒的準備
學生在荷蘭讀書的生活,與香港最大分別就是學會及社堂文化。荷蘭的大學一樣有學會(Societies)同社堂/兄弟會(fraternity),前者以認識志同道合的人為目標,不是單只搞活動,但上下莊文化無香港大專院校般強;就算有「E會」(Evaluation),都是以改善為目標,無香港咁「chur」。不過,這邊的大學學會,每年開學都會以飲啤酒聯誼,一大班不同學校的學生「飲到阿媽都唔認得」,在香港實屬少見。
至於這邊的社堂/兄弟會,特別是全男班的話,一定會比香港更癲。同香港不同的地方是,這邊的社堂不限制一間大學,一般會在一個城市裡面有幾個社堂,只要你在這個城市讀書就可以加入。不過一般是當地學生才會加入,甚少國際學生。
荷蘭亦有一般的宿舍,「真係得個住字」。當然,住宿舍的人好多都會自發搞活動,自由度大。
一般學生平時除了讀書還會做甚麼?荷蘭運動文化比香港強,課餘時間不少學生都會做gym,踢波,Rowing,或者打hockey。亦有學生會做兼職幫補生活費/存錢去旅遊。
由於荷蘭通往歐洲其他國家的交通非常發達(由阿姆斯特丹到比利時、法國、德國兩三個鐘內就可以去到),好多學生平日找到外快就會找機會去其他國家/城市,非常方便。而 娛樂方面,荷蘭的生活就無香港或者其他亞洲城市多姿多彩,這邊好少行街shopping、唱K、食飯放題。
由於平均工資高同要收VAT【註二】,一般學生以好難負擔得起經常外出用膳。不過,荷蘭全國有幾百個博物館,其中梵高博物館(Van Gogh Museum)及安妮之家(Anne Frank Huis)比較為人熟悉。不少學生會買一張 Museum Card 在週末的時候約三五知己一齊去博物館。
交通及住宿 :做學生免費搭交通工具
如果你是國際學生,學校一般會在第一年幫助找宿舍。要注意荷蘭的宿舍同社堂一樣,並非由個別大學管理。事實上,荷蘭的宿舍一般會由幾個大型「宿舍管理公司」主理。所以宿舍不一定近學校,而且入面的學生可能來自不同的學校。
過去幾年,特別是阿姆斯特丹,吸引了大量國際生,但宿舍供不應求,所以不少人要自己租地方。 另外,荷蘭容許學生「同時間就讀唔通課程」,有人可以幾日在學校A上堂,幾日在學校B,變相有時候不一定在學校的城市居住。每日穿州過省的學生比比皆是。
交通方面,荷蘭當地學生是免費。不過,這邊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單車代步,既健康又平。(要穿州過省另計)。下篇再講下這邊的兼職及實習、就業情況及簽證。
【註一】而其他國籍學生都有唔同程度嘅優惠。
【註一】所謂免費,其實只可以揀係一至四,或五六日,並唔係一星期七日都免費。
【註二】長居香港嘅朋友可能會對VAT比較陌生。Value-added tax (VAT) 即係增值稅喺歐美國家非常常見。荷蘭VAT (又作BTW)係21%。簡單來說,如果一件商品原本價值是100元,加上21%VAT,買家就要付款121元。 以上內容只屬個人分享,如有疑問,以官方資料為準。